吵了多年的茶位费,广东立法整治要来了?
日期:2025-10-29 14:55:33 / 人气:7

一、热搜引争议:外地游客遭遇“茶位费文化冲突”
作为旅游第一大省,广东2025年国庆中秋“双节”接待游客6517.6万人次,同比增长11.5%。但不少首次来粤的外地游客,却因“茶位费”陷入“文化冲突”——“8个月婴儿没喝茶被收茶位费”“不喝茶仍收5元茶位费”等事件接连登上热搜,“广东的茶位费合理吗”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。
一名国庆期间在广州麓景路某粤菜馆用餐的游客遭遇颇具代表性:点单时明确表示不喝茶并获上白开水,结账时却被收取每位5元大厅茶位费。面对质疑,服务员称“广东这边就是要收的”,直至游客提出投诉才退还费用。这种“约定俗成”的收费模式,让外地游客困惑不已,也让茶位费的合理性再次引发全民讨论。
二、历史溯源:茶位费与早茶文化的百年纠葛
茶位费并非凭空出现,而是与广东早茶文化相伴相生。美食作家林卫辉介绍,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咸丰、同治年间的“一厘馆”“二厘馆”——这类茶水铺供人歇脚,每人收取一厘、二厘钱作为基本消费,即最初的茶位费。当时店家还规定“至少点一盅两件”(一盅茶配两样点心),形成“茶位费+最低消费”的模式。
光绪年间,茶室、茶居升级为“高楼馆”茶楼,环境改善使茶位费随之提高,还新增每人必交的“槟水”服务费。民国初年,茶楼更成为公共聚集场所,各行各业在此谈生意、互通信息,早茶可从清晨延续至中午,“占场地付费”的逻辑让茶位费更具合理性。在老派广府人看来,饮茶付茶位费、点心上费、满意付小费,是约定俗成的消费习惯。
这种文化延续至今,甚至衍生出“斋饮双计”规则——若顾客只点饮品不点餐,需按双倍计价,以弥补场地占用成本。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调查也显示,饮茶是广州劳工阶级日常生活的重要支出,一日饮茶三次者不在少数,足见茶文化的深厚根基。
三、争议焦点:茶位费该取消还是规范?
随着茶位费从传统茶楼蔓延至大排档、快餐店、火锅店等各类餐饮场所,争议逐渐升温。2016年广州市消委会的调查显示,99%受访消费者被收过茶位费,77%认为收费“不合理”,仅23%表示“可以接受”。争议核心集中在三方面:非茶类餐饮场所是否该收、婴幼儿等特殊群体是否该豁免、不喝茶是否可免交。
各方观点呈现明显分歧:消费者层面,多数人对“强制收费”不满,认为不消费茶水却被收茶位费侵犯权益;经营者层面则表示,茶市“旺丁不旺财”,茶位费是营收保底,尤其对中小商家至关重要;市场调节派如林卫辉认为,茶位费应由市场双向选择,经营者需尽到明码标价义务,未来若消费额足够高,茶位费或自然消失。
其实早在2009年深圳就出现取消茶位费的呼声,但始终未有定论。有观点提出“回归本质”方案:顾客想喝茶则上茶收费,不想喝则不上茶不收费,既保留文化又尊重意愿;也有消费者无奈表示,虽有意见但“只能逆来顺受”,反映出茶位费争议的复杂性。
四、立法曙光:明码标价成整治第一步
茶位费的争议终于迎来政策层面的回应。2025年国庆前夕,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《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(草案修改稿·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要求经营者“以显著、清晰方式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明码标价,包括茶位费”。这一规定虽未直接取消茶位费,但从“规范透明”角度迈出了整治第一步。
对于早茶文化的保护,林卫辉认为不应“一味怀旧”,而需与时俱进。如今早茶开市时间从传统6点半推迟至7点后,“上午九、十点喝早茶”从昔日被嘲讽的“太子茶”变成年轻人常态,甚至出现外卖早茶、“一人食”等新形式。“这就是选择的自由,我们应该保护这种自由”,他建议从业者根据生活习惯变化调整经营模式。
明码标价是否会成为茶位费整治的“起点”?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明确收费边界?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持续多年的争议,已推动早茶文化在传承与革新中寻找平衡——既保留地域特色,又尊重消费者权益,或许才是茶位费问题的最终解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拒绝华为智驾?零跑冲击30万市场...10-29
- 中西部竞速:“3万亿消费俱乐部”...10-29
- 吵了多年的茶位费,广东立法整治...10-29
- 投资人不懂创业者10-29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