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邮未死,只是隐身
日期:2025-10-29 14:54:13 / 人气:4
"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,微软已对Outlook团队进行重组,目标是把这款经典电子邮件客户端改造为AI时代的智能助手,能自动阅读邮件、撰写回复并管理日程。
我不敢想象,这样一套自动工作流搭建完成后,Outlook是否仍然可以称之为电子邮箱。
在今何在写作《悟空传》的年代,也就是大约二十多年前,大家上网要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注册一个电子邮箱,这既是给自己打造的数字小窝,同时也申领了一个网络ID,总之,那一长串带有@的英文字符,给很多网民在登陆赛博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归宿感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电子邮箱存在的价值:身份、通讯、社交、存储和协作,开始一点点地被蚕食,人们在电子邮箱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。
在职场中,Slack、Teams、企业微信接管了办公室内部的“高频协作”,它们用“频道”和“即时反馈”取代了繁琐的“回复全部”,而Notion、Google Docs、腾讯文档则能提供比电子邮箱更好的实时协作功能。
推特、微博甚至小红书,都比电子邮件更像是人声鼎沸的广场,而微信和WhatsApp则接管了大部分用户的私人生活,它们用已读回执和表情包,提供了电子邮箱无法企及的在场感和情感浓度。
只有航空公司、银行和电商,还孜孜不倦、不发白不发地给用户推送各种营销邮件,填充了数个G的内存,让你感觉这个地方并没有完全沦为废墟。
虽然你感觉用电子邮箱越来越少了,但全球范围内电子邮件的发送数量不减反增。
权威的市场调研机构Statista,常年追踪全球电子邮件使用数据,结果发现,全球每日发送和接收的电子邮件总量,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,在过去十年中呈现清晰的上升曲线。据Statista的数据,2017年全球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总量约为2690亿封。到2023年,这一数字增长到了每天约3473亿封。预计2025年底,这个数字将达到每天超过 3760亿封。
电邮增长的驱动力,来自事务性邮件的爆炸式增长。今天,几乎任何一个在线行为都会触发一封电子邮件,数字世界扩张的每一步,电子邮件都留下了记录。
当你注册新服务,密码重置,或登录提醒,双重验证(2FA)时,服务提供方就会给你发一封邮件;在网络购物时,从订单确认、付款收据到发货通知、物流更新,以及退款处理,平台都会给消费者发送电子邮件告知;几乎所有机构的通知依然第一个会选择采用电邮模式,从订阅提醒、账单支付、政策更新到系统通知,莫不如此。
在企业环境中,尤其是跨公司、跨部门的正式沟通中,电子邮件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:邮件提供了可存档、可追溯、具有法律效力的沟通记录,这是IM工具难以替代的。邮件异步沟通特点,比IM工具更适用于非紧急、需要深思熟虑的复杂问题讨论。特别是用电子邮件作为正式合同、报告、演示文稿等文件传输的正式渠道地位,至今依然稳如泰山。
电子邮箱的网络护照功能依然强大。无论你注册微信、抖音、Instagram,还是任何一个App或网站,几乎总是需要一个电子邮箱作为核心身份标识。
所以,虽然在你智能手机的主屏上,也许并没有一个电子邮箱的独立App,但这并不代表着电邮死了,它只是不在当今互联网舞台中央。
微软发起的Outlook智能大改造,引发了一个可能被忽略的核心问题:引入强大的人工智能,是为了重振电子邮箱的重要性,还是在承认其功能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后,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功能?
AI会把所有重要的互联网应用重新改造一遍,电子邮箱必然也会经历智能化的蜕变,可以预见的是,AI将极大地强化邮件客户端的功能,如自动分类、智能优先级排序、自动摘要和智能回复建议。AI还将帮助用户起草、润色、翻译邮件,甚至根据上下文自动生成回复草稿,提高沟通效率。
未来的电子邮件将更像是Mini-App,不再是静态的文本。以Google推动的“AMP for Email”技术为例,未来用户可以直接在邮件内部完成复杂操作,而无需跳转到网页:用户可以直接在邮件里回复评论、填写表单。在邮件里浏览商品图库、确认日程安排。
在AI重塑的工作流中,电子邮箱不会消亡,它正变得像TCP/IP协议一样——至关重要,但日益“隐形”,就像半个世纪前,电子邮箱被发明的那一刻那样。
那是1971年,BBN公司的工程师雷蒙德·塞缪尔·汤姆林森在ARPANET(互联网的前身)上进行实验。他需要一种方法在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之间发送消息。他将本地消息程序SNDMSG和文件传输协议CPYNET结合起来,实现了这一目标。为了区分“谁”在“哪里”,他做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直觉性选择:@符号。
汤姆林森后来说,这“似乎是个合理的选择”,因为它在英语中意为“at”(在),逻辑清晰。这个看似随意的技术决策,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学后果。user@host(用户@主机)的格式,无意中发明了互联网上的第一个数字身份,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、异步的、可被寻址的“数字坐标”。
到了1990年代,以Microsoft Exchange和Lotus Notes为代表的企业软件,将电子邮箱确立为现代办公室的“中枢神经系统”。它不仅是通信工具,更是工作流、层级结构和企业政治的载体。“CC”(抄送)和“BCC”(密送)功能,承载了透明度、权力和信息分配的微妙平衡。
再后来,电子邮箱退回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更基础、但同样重要的角色:“数字公证处”和“中央档案室”。
电子邮件的一个可以想象的最好结局是,它将作为数字工作的“中央仪表盘”,更深入地与日历、任务管理、云存储、即时通讯和CRM系统集成。邮件不再只是“收发信”,而是成为触发和管理所有工作流的起点和终点。@作为一个符号,仍将被我们长久地使用。
"

我不敢想象,这样一套自动工作流搭建完成后,Outlook是否仍然可以称之为电子邮箱。
在今何在写作《悟空传》的年代,也就是大约二十多年前,大家上网要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注册一个电子邮箱,这既是给自己打造的数字小窝,同时也申领了一个网络ID,总之,那一长串带有@的英文字符,给很多网民在登陆赛博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归宿感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电子邮箱存在的价值:身份、通讯、社交、存储和协作,开始一点点地被蚕食,人们在电子邮箱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。
在职场中,Slack、Teams、企业微信接管了办公室内部的“高频协作”,它们用“频道”和“即时反馈”取代了繁琐的“回复全部”,而Notion、Google Docs、腾讯文档则能提供比电子邮箱更好的实时协作功能。
推特、微博甚至小红书,都比电子邮件更像是人声鼎沸的广场,而微信和WhatsApp则接管了大部分用户的私人生活,它们用已读回执和表情包,提供了电子邮箱无法企及的在场感和情感浓度。
只有航空公司、银行和电商,还孜孜不倦、不发白不发地给用户推送各种营销邮件,填充了数个G的内存,让你感觉这个地方并没有完全沦为废墟。
虽然你感觉用电子邮箱越来越少了,但全球范围内电子邮件的发送数量不减反增。
权威的市场调研机构Statista,常年追踪全球电子邮件使用数据,结果发现,全球每日发送和接收的电子邮件总量,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,在过去十年中呈现清晰的上升曲线。据Statista的数据,2017年全球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总量约为2690亿封。到2023年,这一数字增长到了每天约3473亿封。预计2025年底,这个数字将达到每天超过 3760亿封。
电邮增长的驱动力,来自事务性邮件的爆炸式增长。今天,几乎任何一个在线行为都会触发一封电子邮件,数字世界扩张的每一步,电子邮件都留下了记录。
当你注册新服务,密码重置,或登录提醒,双重验证(2FA)时,服务提供方就会给你发一封邮件;在网络购物时,从订单确认、付款收据到发货通知、物流更新,以及退款处理,平台都会给消费者发送电子邮件告知;几乎所有机构的通知依然第一个会选择采用电邮模式,从订阅提醒、账单支付、政策更新到系统通知,莫不如此。
在企业环境中,尤其是跨公司、跨部门的正式沟通中,电子邮件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:邮件提供了可存档、可追溯、具有法律效力的沟通记录,这是IM工具难以替代的。邮件异步沟通特点,比IM工具更适用于非紧急、需要深思熟虑的复杂问题讨论。特别是用电子邮件作为正式合同、报告、演示文稿等文件传输的正式渠道地位,至今依然稳如泰山。
电子邮箱的网络护照功能依然强大。无论你注册微信、抖音、Instagram,还是任何一个App或网站,几乎总是需要一个电子邮箱作为核心身份标识。
所以,虽然在你智能手机的主屏上,也许并没有一个电子邮箱的独立App,但这并不代表着电邮死了,它只是不在当今互联网舞台中央。
微软发起的Outlook智能大改造,引发了一个可能被忽略的核心问题:引入强大的人工智能,是为了重振电子邮箱的重要性,还是在承认其功能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后,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功能?
AI会把所有重要的互联网应用重新改造一遍,电子邮箱必然也会经历智能化的蜕变,可以预见的是,AI将极大地强化邮件客户端的功能,如自动分类、智能优先级排序、自动摘要和智能回复建议。AI还将帮助用户起草、润色、翻译邮件,甚至根据上下文自动生成回复草稿,提高沟通效率。
未来的电子邮件将更像是Mini-App,不再是静态的文本。以Google推动的“AMP for Email”技术为例,未来用户可以直接在邮件内部完成复杂操作,而无需跳转到网页:用户可以直接在邮件里回复评论、填写表单。在邮件里浏览商品图库、确认日程安排。
在AI重塑的工作流中,电子邮箱不会消亡,它正变得像TCP/IP协议一样——至关重要,但日益“隐形”,就像半个世纪前,电子邮箱被发明的那一刻那样。
那是1971年,BBN公司的工程师雷蒙德·塞缪尔·汤姆林森在ARPANET(互联网的前身)上进行实验。他需要一种方法在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之间发送消息。他将本地消息程序SNDMSG和文件传输协议CPYNET结合起来,实现了这一目标。为了区分“谁”在“哪里”,他做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直觉性选择:@符号。
汤姆林森后来说,这“似乎是个合理的选择”,因为它在英语中意为“at”(在),逻辑清晰。这个看似随意的技术决策,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学后果。user@host(用户@主机)的格式,无意中发明了互联网上的第一个数字身份,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、异步的、可被寻址的“数字坐标”。
到了1990年代,以Microsoft Exchange和Lotus Notes为代表的企业软件,将电子邮箱确立为现代办公室的“中枢神经系统”。它不仅是通信工具,更是工作流、层级结构和企业政治的载体。“CC”(抄送)和“BCC”(密送)功能,承载了透明度、权力和信息分配的微妙平衡。
再后来,电子邮箱退回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更基础、但同样重要的角色:“数字公证处”和“中央档案室”。
电子邮件的一个可以想象的最好结局是,它将作为数字工作的“中央仪表盘”,更深入地与日历、任务管理、云存储、即时通讯和CRM系统集成。邮件不再只是“收发信”,而是成为触发和管理所有工作流的起点和终点。@作为一个符号,仍将被我们长久地使用。
"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拒绝华为智驾?零跑冲击30万市场...10-29
- 中西部竞速:“3万亿消费俱乐部”...10-29
- 吵了多年的茶位费,广东立法整治...10-29
- 投资人不懂创业者10-29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