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带货频频“翻车”,谁该为消费者负责?

日期:2025-11-09 11:50:16 / 人气:1


近期,演员温峥嵘自爆遭AI盗播的事件引发热议——凌晨三四点收工后,她竟在多个直播间刷到“自己”带货的身影,这些AI合成的虚假直播不仅妆发各异、产品不同,还说着一模一样的话术。当她在直播间质问“你是温峥嵘,那我是谁?”时,很快被拉黑。这起事件并非个例,随着“双十一”电商大战的开启,AI带货正以“低成本、高效率”的标签席卷行业,却也因售前货不对板、售后维权难等问题频频“翻车”。在这场技术狂欢背后,谁该为消费者的权益受损买单?
AI带货:电商新潮流下的“降本神话”
AI带货的走红,源于其对商家“降本增效”需求的精准击中。某科技公司创始人透露,传统直播每月成本最少3万元,而AI直播系统仅需每月5000元服务费加每小时10元开播费,一支十几人的团队即可完成1000多个直播间的盯播工作。在百度搜索“AI无人直播系统”,各类商家打着“不限流不封号、24小时直播、口型同步率高”的口号,甚至宣称能让“跨境直播订单增长3倍,人力成本直降83%”。
从技术应用来看,AI带货已形成成熟产业链:服装领域,面容完美、身材无可挑剔的AI数字人能展示服装上身效果,自动解析弹幕并实时互动;农产品领域,AI生成的“树状葡萄架”“满枝柿子苹果”等违反常识的场景,用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。商家只需输入商品信息、卖点和促销力度,即可搭配主播外形与场景,实现全自动化直播。更具吸引力的是其低成本门槛——以SaaS模式为例,980元可购得终身使用的软件,赠送的12000算力值(价值188元)至少能支持200小时直播。这种“高性价比”让AI带货迅速成为中小商家的“新宠”,甚至有营销文案称已帮助上千家商家实现“24小时无人值守直播”,部分零食商家月销破10万,美妆店铺从“没人看”到“日活千粉”。
“翻车”频发:过度美化与维权困局
然而,AI带货的“高效”背后,藏着对消费者的隐性伤害。前段时间“樟树港辣椒”在电商平台卖爆,直播画面中农民采摘着“一人高辣椒树”上的果实,但农业专家指出,真实的樟树港辣椒植株矮小,亩产量仅两到三千斤——这些虚假场景多为AI生成。在服装领域,类似问题更普遍:消费者吐槽直播间展示的“版型笔挺”服装,收到后“面料软塌塌,根本撑不起来”。正如《工人日报》所言,AI在制图时会“脑补”优化细节,导致商品颜色、面料、版型严重货不对板;而相较于真人主播,AI无法通过实时动作、近距离特写让消费者判断材质,直播效果大打折扣。
比售前夸大更棘手的是售后维权难。目前多数商家不会在AI直播中标注“AI生成”,消费者一旦遭遇问题,责任界定成了难题。若购买的衣服货不对板,尚可退货;但如装修材料、母婴用品等涉及健康安全的商品出现问题,该向谁追责?是提供AI技术的科技公司、销售商品的品牌方,还是监管失察的电商平台?这种责任真空,让消费者维权之路举步维艰。
责任厘清:平台、商家与技术方的三重拷问
面对AI带货乱象,各方态度分化明显。腾讯、抖音等平台严防死守:腾讯视频号将AI数字人直播界定为违规;抖音多次倡议商家不使用全AI驱动主播,并封禁大批相关账号;快手取消旗下数字人产品流量倾斜,加强AI内容监管。而淘宝、京东则相对宽容,京东数据显示其AI数字人已服务超3万商家,2025年618期间超1.7万家品牌采用AI直播,甚至刘强东也推出数字人带货;淘宝晚间对审核通过的AI直播间开放公域流量。
但无论平台态度如何,责任都无法回避。商家作为直接销售主体,不能将AI作为“欺诈工具”,盲目追求流量而放任虚假宣传,必须对商品信息的真实性负责,主动标注AI生成内容。技术提供方不能只赚“工具钱”,需建立内容审核机制,避免系统生成违反常识、过度美化的内容。电商平台则肩负监管重任,不能因“技术创新”而放松审核,应建立更严格的AI直播准入标准,完善投诉维权通道,明确责任划分机制。正如抖音副总裁李亮所言,AI侵权仿冒行为“严重损害创作者、商家及平台信誉”,唯有专项治理才能保障行业长期利益。
结语:AI的尽头不该是“收割”消费者
AI带货的技术成熟度已无需质疑,但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只靠技术驱动,更需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。当AI成为电商流水线的“生产工具”,我们不能让它沦为“欺诈流水线”的帮凶。技术的进步应服务于更好的消费体验,而非降低诚信门槛。平台、商家、技术方需共同发力,补上消费者保护这堂“必修课”——唯有明确责任、完善规范,AI带货才能真正从“昙花一现的潮流”变成“可持续的行业革新”,否则终将被消费者抛弃。

作者:杏彩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