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产市场改革与再通胀可能性分析
日期:2025-08-18 16:46:41 / 人气:23
**

在 2025 年 8 月 15 日,统计局公布的 7 月份全国二手房成交数据显示,北京环比下跌 1.1%,上海环比下跌 0.9%,深圳环比下跌 0.9% 。这一数据公布后,不少投资者认为股票市场会因此调整,然而万得全 A 却大涨 1.44%,完成反包。这一现象表明,微观个体中流行的逻辑存在偏差,物价萎靡的根源并非房价回落,而是曾经房地产行业过度繁荣,挤压了其他行业利润,进而形成债务性通缩。物价问题的根本矛盾不在需求侧,而是在供给侧,一线城市房租相对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过高。若要实现中国再通胀,关键在于恢复租房供给曲线的弹性,降低房租,从而使整个国家物价水平恢复正常。因此,8 月 15 日的市场反馈,合理的解读应是资本市场看到了中国再通胀的希望。接下来,本文将基于官方理论范式对中国再通胀问题展开探讨。
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。需求侧管理,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,注重短期调控,主要通过税收调节、财政支出、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,进而推动经济增长。供给侧管理,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,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,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,进而推动经济增长。
土地和其他要素的矛盾
在过去二十年,中国出现了土地和其他要素的结构性冲突,租房供给弹性远远低于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。根据瓦尔拉斯定律,其他要素的供给构成了租房的需求。当租房供给曲线缺乏弹性,而其他要素快速扩张(如 5% 的潜在经济增速代表其他要素扩张)时,房租会从 P1 上升到 P2。这里的 P 是相对价格,例如用平均房租除以平均收入。若租房供给弹性显著低于其他要素,必然会观察到房租收入比持续上升。从 deepseek 统计的北京房租收入比情况来看,房租收入比高位缓降,但压力依旧显著。面对这种要素比率的异常,需求侧措施难以发挥作用,必须依靠供给侧管理,因其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。

结构性问题下低通胀率的必然
处理结构性问题需稳中求进,在此过程中可运用需求端手段辅助压制房租收入比。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,需求侧与供给侧并非非此即彼、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,而是要相互配合、协调推进。对于如何用需求手段压制房租收入比,可将其他要素二分,区分为生产要素和货币要素。大力鼓励生产要素扩张,其对应实际 GDP 增速;利用货币要素作为对冲工具,抑制租房需求曲线快速扩张。由于潜在增速较高,生产要素扩张会将需求曲线推高到外围虚线位置,使房租攀升至 P3;但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对冲,将需求曲线反推至现实位置,使现实房租仅提高到 P2。这表明若没有稳健货币政策的对冲,房租收入比将更加离谱,北京平均房价也会更高。稳健货币政策延缓了租房需求曲线的扩张速度,避免现实房租收入比过快 “触礁”,为供给侧政策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畸形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再通胀的真正障碍
通过上述分析可知,国内经济呈现 “高实际增速 + 低 CPI” 的根本原因在于,一方面应鼓励生产要素扩张,而非限制;另一方面需降低租房需求曲线的扩张,避免房租收入比过快达到极限。因此,稳健的货币政策成为最优选择。自 2011 年起实施稳健货币政策,一直持续到 2024 年,在此 14 年间,中国 CPI 增速被压制在较低区间,为供给侧改革争取了时间。“房租收入比 < P*” 这一条件对三大要素存在限制:生产要素应优先鼓励,可跳出限制;若土地要素供给弹性低,则需抑制货币要素供给;若土地要素供给弹性高,则可放松货币要素供给。由此得出土地和货币之间的跷跷板关系,土地要素供给缺乏弹性是货币扩张的真正障碍。若租房供给问题得不到解决,货币要素无法放松,通胀也就难以实现。所以,畸形的房地产市场是中国再通胀的真正阻碍。
结束语
本文分析所采用的理论,部分来自《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》,部分来自微观经济学本科内容,均可验证出处及推理过程。货币政策在 2024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转向适度宽松。同时,央行在 2025 年一季度提出 “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,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”。此前惧怕货币宽松和物价上涨,如今转变态度的原因,在 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5 日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给出答案,高层对地产行业问题定性发生变化,不再认为其扼住中国经济咽喉。从本文框架来看,意味着租房市场供给曲线已恢复足够弹性,货币政策得以解放,可实施货币宽松,推动再通胀。这也解释了为何能看到 M1 和 M2 增速回升,央行致力于提高 M2 增速。网络流行语 “一鲸落而万物生”,拆除地产堵点后,会产生两个自然结果:一是利润流向企业端,推动股市上涨;二是政府不再担忧房租收入比爆表,货币能够真正宽松(再次强调货币宽松即 M2 增速提高)。因此,资本市场因房价回落而上涨并不奇怪,对于微观想法与宏观结果的差异,不必感到意外。市场具有有效性,即便微观个体不清楚全貌,只要真金白银参与交易,最终会输出正确结果,只是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。这表明市场有效性源于 “真金白银”,不应轻信不下注交易之人的言论,那些不会因交易亏钱之人的观点毫无价值,只是噪音而已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斗鱼之困:盈利表象下的重重危机08-26
- 什么困住了赵露思?08-26
- Databricks:700 亿融资引爆硅谷...08-26
- 赤脚健身:返璞归真的健康新选择08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