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与拼多多:电商江湖的“进退辩证法”

日期:2025-07-17 17:01:55 / 人气:11



电商行业最新财报季引发市场震动——软银近乎“清仓式”减持阿里,段永平管理的基金则卖出阿里、重仓拼多多。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,勾勒出两家公司“一进一退”的鲜明对比:过去一年,阿里净利润增长强劲,拼多多却增速放缓,市值差距从“八个拼多多抵一个阿里”到如今阿里近乎两倍于拼多多。  

路径分化:从基因看“进退哲学”

阿里与拼多多的“进退”差异,本质上是商业基因的外显。  

阿里的“大而全”扩张:以电商为基石,向支付(支付宝)、物流(菜鸟)、云计算(阿里云)等全产业链延伸,追求板块间流量互导、能力共享。例如,国际业务将支付宝、菜鸟、阿里云打包出海,构建“生态闭环”。其决策风格偏向“战略定调+自上而下OKR”,如AI领域,吴泳铭宣布“用户优先、AI驱动”后,各业务线迅速纳入AI考核,目标明确且强势。  

拼多多的“同心圆”聚焦:始终围绕电商主业深耕,从百亿补贴到农研专项、电商西进,核心逻辑始终是“做大做强电商”。其执行策略更重“ROI优先”,数据驱动决策。典型如Temu,面对海外广告成本飙升,果断腰斩美区广告预算,虽短期流量份额下滑14%,但广告支出效率从34美元回升至51美元,接近SHEIN水平。  

这种基因差异导致两家公司在面对战略高地时的选择截然不同:  
• 阿里:押注AI与消费升级,未来三年拟投入超3800亿元布局AI,规模超过去十年总和;在本地生鲜领域,多多买菜以低价策略成为头号玩家后,阿里则持续加码淘天集团,推动“用户优先”回归,优化流量分配与服务体验。  

• 拼多多:从“抢份额”转向“控亏损”,调品类、提价格、减补贴,以单量换取利润;面对本地生活领域的激烈竞争与盈利难题,果断撤退,展现出“清算师”风格。  

“退”的智慧:生态重构VS效率止损

两家的“退”同样体现差异化:  
• 阿里:收缩社区团购业务时采用“三阶段式”温和策略——先砍冗余仓网、再淘汰低效网点、最后重组业务,同步进行深度组织重构,前后历时近1年。决策时注重平衡平台、商家与用户利益,如淘宝调整“仅退款”规则,给商家留申诉通道。  

• 拼多多:本地生活业务从启动招商到宣布撤退不足1个月,在竞争白热化、盈利模式不明时快速抽身,践行“极致ROI”理念。面对商家抱怨,保持关注但未立即行动,直至冲突升级才调整策略。  

周期轮回:外部环境下的动态平衡

企业的“进退”始终与时代共振:  
• 消费趋势变迁:消费升级时期,天猫凭借品牌与品质成为宠儿;性价比浪潮下,拼多多以低价策略快速崛起;情绪经济时代,消费者既追求低价又重视服务与质量,淘宝通过优化商品与服务重新赢得高净值用户青睐,618大促中国补专区成交总额增长116%。  

• 技术周期影响:AI浪潮推动云厂商与AI公司价值重估,阿里重仓AI,股价与通义千问大模型排名同步攀升;拼多多虽手握领先算法,却因较少提及AI被市场认为“跟不上时代”。  

未来挑战:繁荣背后的隐忧

• 阿里:AI与消费升级的故事虽美好,但需警惕消费补贴政策的可持续性。若国补结束,家电、3C产品的需求可能快速回落;闪购业务的高额补贴模式亦面临留存难题,茶饮等非必需消费吸引的“羊毛党”忠诚度低,若不能解决复购问题,可能重蹈淘菜菜、淘特的覆辙。  

• 拼多多:当前“控亏损”策略虽短期影响利润,但长期看有助于重塑平台生态。技术服务费与保证金下调、流量倾斜优质产品等措施,虽导致广告变现率腰斩、营销费用暴涨,但若能平衡商家与用户利益,有望推动平台走向正循环。  

结语:商业进化的一体两面

阿里与拼多多的“进退”之争,本质是“长期主义”与“效率主义”的碰撞。前者依托生态优势穿越周期,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;后者凭借效率优先快速崛起,在红利消退时主动调整节奏。没有永恒的模式,只有永恒的变革——两者的分化源于来时路的不同,而未来如何,取决于谁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迁,在“变与不变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
作者:杏彩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