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.3 元时代的生存战:动力电池二线厂商的突围之路

日期:2025-07-29 10:13:53 / 人气:26


当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芯均价跌至 0.32 元 / Wh 的 “地板价”,当全球锂电池组均价创下 115 美元 /kWh 的历史新低,动力电池行业的 “内卷” 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据超 65% 市场份额的格局下,中创新航、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、欣旺达、蜂巢能源等二线厂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。2024 年,A 股 104 家锂电池板块上市公司中 65 家净利润下滑,超过 60 家毛利率下降,这场关乎 “活下去” 的战役,已进入决定性阶段。
一、三线困局:过剩、同质与技术迭代的三重绞索
动力电池二线厂商的困境源于三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。首先是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血战,真锂研究数据显示,主流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芯价格较 2022 年高点下跌超 40%,中国锂电池组均价 94 美元 /kWh 的全球最低水平,既反映了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,也揭示了行业 “以价换量” 的无奈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的判断直击要害:“目前行业确实过剩,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技术起点差不多,同质化竞争很难避免。”
技术路线的急剧变迁构成第二重挑战。2025 年上半年,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同比猛增 73.0%,占据超 81% 市场份额,而三元电池装车量同比下滑 10.8%。这种 “一边倒” 的市场格局,让此前在三元路线布局较深的厂商措手不及。更棘手的是,即便押对路线,磷酸铁锂赛道的竞争已陷入纯粹的价格比拼,而三元电池的技术复杂性又抬高了转型门槛,二线厂商陷入 “左右为难” 的境地。
与行业龙头的差距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。宁德时代 2024 年以 37.9% 的全球市占率连续领跑,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仍维持在 22.27% 的健康水平,这种规模效应与技术壁垒的双重优势,让二线厂商望尘莫及。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净亏损 15.87 亿元,亿纬锂能动电池业务毛利率仅 14.2%,对比之下,二线阵营的盈利困境一目了然。
支撑这些厂商持续投入的,是背后多元的 “输血” 机制。中创新航依托常州、厦门等地国资背景股东的支持,国轩高科依靠大众汽车的订单与协同效应,蜂巢能源受益于长城汽车的 “长期主义” 战略,欣旺达和亿纬锂能则凭借消费电子与储能业务的 “现金牛” 输血。这种特殊的生存生态,使得即便持续亏损,多数厂商仍在坚守这张未来万亿市场的 “门票”。
二、降本求生:从制造优化到管理革新的极限探索
面对 “0.3 元时代” 的残酷现实,成本控制成为二线厂商的第一生存法则。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的判断颇具代表性:“未来盈利 80% 的贡献将来自成本降低”,这一认知推动二线阵营掀起全员降本运动。
制造降本是最直接的突破口。蜂巢能源通过提升稼动率和良率,将一次良率提高至 90% 以上,报废率同比下降 28%,显著减少了产线爬坡和停线造成的损失;国轩高科则推进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,通过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稳定性;中创新航在厦门工厂引入 AI 质检系统,将检测效率提升 3 倍的同时降低误判率。这些改进在泰国工厂得到验证 —— 蜂巢能源泰国基地在当地车市下滑背景下率先盈利,证明制造降本的实际成效。
设计降本触及更深层次的竞争力。蜂巢能源经过两三年技术积累,实现产品设计成本(BOM 成本)年均下降 5%-10%,新一代产品降幅预计达 14%;亿纬锂能在港股招股书中披露,通过优化电池结构设计,单位能量密度提升 15% 的同时材料消耗减少 8%;国轩高科则联合上游材料厂商开发定制化正极材料,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成本。这种从源头设计入手的降本方式,比单纯压缩供应商利润更具可持续性。
管理降本体现精细化运营水平。蜂巢能源通过与客户深度协同,将订单精准率从 70% 提升至 90%,减少生产资源浪费;欣旺达建立柔性生产体系,实现不同车型电池包的快速切换,设备利用率提高 20%;中创新航则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,将原材料库存周转率提升 35%,资金占用成本显著下降。这些管理优化虽不直接产生可见效益,却在日积月累中构建起成本优势。
降本行动的成效已开始显现。中创新航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预增超 70%,成为二线阵营中首个明确回暖的企业;蜂巢能源泰国工厂盈利验证了模式可行性;国轩高科通过系列措施,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较 2024 年提升 2 个百分点。这些进展表明,在极限成本控制下,部分厂商已看到盈利曙光。
三、差异化突围:在红海之外开辟技术蓝海
单纯的成本控制只能保证 “活下去”,要真正摆脱困境还需技术差异化。二线厂商在主流赛道之外寻找突破口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突围路径。
蜂巢能源选择在三元电池领域深耕,开辟差异化战场。在磷酸铁锂占据 81% 市场份额的背景下,该公司反其道而行之,将三元产品占比提升至 30% 以上。杨红新的战略逻辑清晰:“铁锂竞争集中在价格战,三元技术复杂、门槛高、竞品少”。这一押注获得市场回报 —— 其累计为宝马 MINI 和 Stellantis 集团提供超 10 万套电池包,2025 年海外出货占比预计达 30%,而三元电池 0.39 元 / Wh 的均价较磷酸铁锂更高,为盈利留出空间。
在磷酸铁锂主流赛道,差异化体现在性能升级上。随着快充技术普及,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需求激增,材料厂商富临精工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宁德时代 42 万吨长单,2024 年成功扭亏;电池厂商则跟进开发适配快充的电池体系,亿纬锂能推出 5C 快充磷酸铁锂电池,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;国轩高科开发的磷酸锰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20%,在高端车型获得应用。这些性能突破让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海外市场成为差异化优势的释放场。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凭借 “技术相当、成本更低” 的优势,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。蜂巢能源海外出货占比 30%,中创新航进入欧洲主流车企供应链,国轩高科依托大众集团布局全球生产基地。这种 “国内保规模、海外赚利润” 的策略,有效缓解了国内价格战压力。正如林伯强所言:“国内产能集中,走出去是必须的,中国产业链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极具竞争力。”
叠片电池技术成为新的竞争焦点。与传统卷绕工艺相比,叠片技术能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,但设备投资大、工艺复杂。蜂巢能源在此领域持续投入,实现出货量行业前列;中创新航开发的超高速叠片机效率提升 50%,降低工艺成本;亿纬锂能则将叠片技术应用于圆柱电池,形成独特优势。这种在制造工艺上的深耕,正成为二线厂商差异化的重要支撑。
四、资本博弈:融资补血备战下一轮淘汰赛
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的巨额投入,让资本运作成为二线厂商生存的关键支撑。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,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成为必然选择,一场围绕资本的暗战悄然展开。
H 股上市成为融资首选路径。2025 年 6 月底,亿纬锂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;7 月 1 日,欣旺达公告筹划 H 股上市;中创新航已在港股上市,正计划增发融资;蜂巢能源也被曝考虑 2026 年赴港 IPO。这种集体赴港融资的行为,既为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储备资金,也通过引入国际投资者改善股东结构,为进入海外主流供应链铺路。
股东支持构成重要资金来源。中创新航背后的常州金坛区国资、厦门金圆投资持续注资;国轩高科获得大众汽车的资本支持和订单承诺;蜂巢能源依托长城汽车的股东背景获得稳定现金流。这种 “背靠大树” 的优势,让部分厂商在亏损状态下仍能维持研发投入,为技术突破争取时间。
产业链协同降低资金压力。二线厂商通过与上游材料商、下游车企建立合资公司,共同承担投资风险。蜂巢能源与正极材料厂商成立合资公司,保障供应的同时分摊研发费用;国轩高科与大众汽车合资建厂,由车企承担部分设备投资;亿纬锂能与车企共建电池厂,实现产能共享。这种协同模式有效减轻了企业单独扩张的资金负担。
资本运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生存前景。中创新航通过港股融资完成欧洲工厂建设,获得海外订单;国轩高科借助大众资金支持,加快 4680 电池研发;亿纬锂能计划通过港股上市融资投入储能与动力电池产能建设。这些融资能否转化为技术和市场优势,将决定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位置。
尾声:分化加剧下的产业洗牌
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已进入新阶段,二线厂商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。中创新航的预增公告与欣旺达的持续亏损形成对比,蜂巢能源的海外盈利与部分企业的产线闲置形成反差,这种差距将在未来 1-2 年进一步拉大。
对于具备技术特色和成本优势的企业,如在三元电池、叠片技术领先的蜂巢能源,在海外市场突破的中创新航,依托大众体系的国轩高科,有望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,形成 “头部双雄 + 特色二线” 的格局;而那些缺乏核心技术、依赖价格战的企业,则可能在新一轮淘汰赛中加速掉队,面临被整合或退出市场的命运。
这场生存战的意义远超企业个体存亡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,既需要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引领,也需要二线厂商的差异化创新。正如杨红新所言:“做新能源需要十年耐心深耕”,在这场跨越周期的竞争中,能够坚持技术创新、成本优化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,终将在万亿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动力电池二线厂商的 “活下去” 之战,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缩影。<|FCResponseEnd|>

作者:杏彩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