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没有胖东来,许昌会成为网红吗?
日期:2025-10-19 13:54:17 / 人气:8

我来到许昌的第二天,恰逢初秋暴雨。清晨被雷声惊醒时,窗外已是一片迷蒙,积水漫过路面,红色暴雨预警让我以为会被困酒店。好在雨势骤歇,我徒步前往2公里外的胖东来天使城——即便当天是周二,这里依旧人声鼎沸:“胖东来研学团”的大巴从四方驶来,广场上满是提着品牌塑料袋的“信众”,地下超市与五层餐饮区挤得水泄不通。
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恰是此刻的写照:“胖东来是没有淡季的‘6A级景区’,哪怕许昌下暴雨,都挡不住人们慕名而来。”如今提及许昌,“胖东来”已是绕不开的关键词——这家本土商超凭借极致服务出圈后,不仅自带流量,更顺带“爆改”了这座古老小城,让它成为实至名归的网红城市。但一个疑问随之而来:若没有胖东来的引爆,这座四线城市还会被全国看见吗?
许昌的三次声名大噪:从历史到产业的沉淀
若曹操穿越至今,或许会对许昌的热度感到意外——这座城市的第一次“出圈”,本就与他密不可分。建安元年(196年),曹操采纳荀彧建议,迎汉献帝迁都许县(后曹丕改名为许昌),此后25年,这里成为东汉末年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中心;即便曹魏定都洛阳后,许昌仍位列“五都”之一,地位举足轻重。
这段历史不仅写入《三国演义》,更留下了80多处三国文化遗址——占全国现存三国遗址的近三分之一。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、秉烛夜读的春秋楼、市中心的曹魏古城,乃至“魏都区”“建安区”的行政区划名,都在诉说着许昌与三国的深厚羁绊。
许昌的第二次高光,藏在北宋的窑火里。当时许昌西北的神垕镇(今属禹州)诞生了“北宋五大名窑”之一的钧窑,其“窑变”工艺造就的“出窑万彩”,让每件钧瓷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,只是这份技艺声望,更多停留在收藏与文博领域,未真正带动城市知名度。
近代以来,许昌则靠“假发”闯出一片天。据《许昌县志》记载,当地制作假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(用于戏剧道具);20世纪初,泉店村人白锡借力德国商人将假发产业引入许昌;改革开放后,许昌假发远销全球,赢得“世界假发之都”的称号,却依旧没能让城市本身“破圈”——在胖东来走红前,不少河南人对许昌的印象,仍停留在“曹操的老巢”与“做假发的地方”。
胖东来:许昌网红之路的“催化剂”
胖东来的出圈,彻底改写了许昌的城市命运。2023年起,这家以“极致服务”(如无理由退换货、免费充电/存包、员工高福利)闻名的商超,成为社交媒体上的“顶流”,也将许昌推向全国视野。数据最具说服力:今年五一假期,常住人口仅435.7万的许昌,接待游客达512.2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40.2亿元——而2019年,许昌全市旅游总收入仅213.55亿元,彼时的旅游业长期“不温不火”。
更深远的影响,在于“胖东来式服务”对整座城市的渗透。许昌人寇瑛琪的感受颇具代表性:“以前跟外地朋友说许昌,他们都很陌生;现在一提我是许昌人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胖东来,还让我帮忙带特产。”连政府都将这种服务理念写入政策——2025年1月,许昌市印发《学习“胖东来式”服务理念实施优化营商环境“6433”工程工作方案》,要求城市管理、文旅、餐饮、政务服务等领域,对标胖东来“关爱消费者、极致服务”的标准。
这种“对标”甚至溢出许昌:河南一位同事发现,家乡新开的超市特意设置了与胖东来同款的宠物寄存柜,“感觉整个河南的服务行业都卷起来了”。而许昌本地为承接流量,更是快速行动——今年夏天,政府仅用56天就拓宽了胖东来时代广场外的七一路,缓解拥堵;从高铁站到酒店、餐馆,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,让“宾至如归”成为游客对许昌的普遍印象。
没有胖东来,许昌还能“红”吗?
不可否认,许昌本身具备“网红潜质”:80多处三国遗址是文化底气,1元公交、几公里长的中央公园、免费豫剧演出、平价夜市,构成了宜居的烟火气;暴雨后我在许昌市博物馆看到,穿汉服的年轻人忙着参观、盖章、拍艺术照;夜幕下的曹魏古城,也常有汉服爱好者漫步——这些元素本是“网红城市”的标配。
但问题在于,这些优势在胖东来走红前,从未真正“被看见”。正如寇瑛琪所说:“以前提许昌,只能说三国和假发,太单薄了。”对比其他依赖单一文化或产业的小城,许昌的三国文化虽厚重,却面临全国多地“三国IP”的竞争;假发产业是经济支柱,却缺乏大众吸引力——没有一个像胖东来这样“自带话题、贴近生活、极易传播”的引爆点,这些优势或许仍会被埋没。
更关键的是,胖东来的成功难以复制。它的“极致服务”源于独特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,而非简单的营销套路;其“引流效应”是消费者对“真诚服务”的集体共鸣,这种情感连接,远非单纯打造“网红打卡点”所能替代。若没有胖东来,许昌或许仍会缓慢发展旅游业,但很难像现在这样,短时间内成为全国瞩目的“网红城市”。
网红滤镜下:许昌仍是“普通”小城
不过,胖东来的光环并未完全掩盖许昌的“普通”。远离商圈的城区,沿街商铺常有“旺铺转租”的招牌;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车“小绿”虽能免费骑行1小时,但因定点还车、设备老化,已被本地人嫌弃,“打车反而更方便”;我曾误入一条刷黄墙面的小巷,“老头乐”电动车随意停放,破败房屋里的石榴虽红艳,却掩不住远处公厕的异味。
本地人也有自己的抱怨:暴雨后交通信号灯失灵导致拥堵、“老头乐”无序行驶、主干道频繁修补仍易内涝……只是这些声音,往往被胖东来的热度冲淡。在秋风渐起的夜晚,面馆里依旧座无虚席,人们就着烩面谈天说地——这份平淡惬意,才是许昌最真实的底色。
说到底,胖东来是许昌网红之路的“催化剂”,却不是全部。它让更多人看见许昌的好,也让这座城市有了更足的底气;但即便没有它,许昌仍有三国文化的厚重、烟火气的温暖。只是在当下的传播语境里,若少了胖东来这个“破圈密码”,许昌或许需要更久、更难的时间,才能走到全国观众面前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当户外不再小众,我们准备好了吗10-19
- 假如没有胖东来,许昌会成为网红...10-19
- 吉利战略收缩,李书福的儿子也不...10-19
- 电子茅台运动相机:年轻人的租赁...10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