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做脑机接口产品经理:碰到的 3 个难点
日期:2025-06-18 17:29:28 / 人气:35
作为深耕脑机接口领域的产品经理,从博士阶段就投身于脑机接口产品项目研究,尤其致力于打通 vision Pro 与脑机接口。在推进产品设计过程中,深刻体会到这一前沿领域面临的重重挑战,以下从三个关键维度展开分析。
一、产品定位与生态困境

脑机接口存在非植入式、半植入式和侵入式三种硬件形态。从用户体验、成本及佩戴舒适度考量,未来几年非植入式将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主流方向,国内部分企业已在产品形态设计上取得进展,如采用磁吸或环状设计提升佩戴便捷性。但整体而言,脑机接口在工业设计和供应链成熟度上,与 AR 眼镜等消费电子产品差距显著,当前仍以医疗领域应用为主,商业化闭环局限于 B 端、G 端及患者 C 端。更棘手的是,国内脑机接口配套的芯片与系统生态尚未完善,缺乏生态吸引开发者,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。侵入式和半侵入式因需头部手术,受众仅为特定脑部疾病患者,难以拓展消费市场。
二、海量数据标注难题
数据采集、测试与标注是脑机接口产品经理日常工作的核心。不同形态的脑机接口采集的信号各异,需协同算法工程师和数据标注人员完成数据建模。虽已有手势、眼动等基础脑部信号开源数据集可供参考,但仍需自建数据标注体系。AI 大模型虽提升了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数据标注效率,加速脑部信号降噪,但信号采集与解码仍是关键瓶颈。个体脑信号虽存在共性,但实现精准解读仍需大量数据支撑。例如,通过非植入式脑机对用户回忆信号建模重现画面,目前仅能达到 30% 左右的准确度,距离理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。
三、用户体验设计缺失
当下脑机接口产品开发的重心多在跑通技术闭环,用户体验设计严重滞后。产品在操作界面、易用性方面表现欠佳,硬件续航能力不足,缺乏统一的脑机操作系统,患者的操作与内容交互仍依赖手机,交互界面简陋,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。此外,行业尚未形成脑机接口交互规范,相关系统多由缺乏企业实战经验的在校博士生开发,导致系统交互体验差。同时,适配普通消费者的便携式脑机设备尚未出现,如同 AR 眼镜面临的性能与便携性矛盾,制约了用户体验提升。而从长远来看,脑机接口的理想交互方式应为空间计算,契合人类五官采集数据的天然特性,但目前距离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以上梳理了脑机接口产品经理面临的核心难点。若你想对内容进行补充案例、深入探讨某一难点,或调整文章风格,欢迎随时沟通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肌肉记得自己曾经有多大,这才是...07-03
- “去产能” 方向启动,潜力如何?07-03
- 消失的县城手机一条街:行业困境...07-03
- 稀土牌还有这样打法?人民币稳定...07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