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“水课”现象:成因、表现与破解困境

日期:2025-06-12 17:58:40 / 人气:60


一、“水课”现象:学生与教师的“双向奔赴”
毕业季,大学生在抖音发起“模仿大学水课”大赛,评论区共鸣强烈,“千万所大学,同一个水课”成为真实写照。四川某大学语言专业学生谭冬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大一课堂上,老师多次讲错单词(课本注释有正确读音),分组课堂展示从未点评(由学生互评),学生从认真准备到敷衍应付(PPT放视频“水时长”),期末划重点直接给答案,学生十天学完一学期内容,“代做PPT生意”盛行。这种“老师糊弄教、学生应付学”的模式,正是“水课”的典型表现。

二、“水课”的本质特征:教学内容与时代的“教育时差”
“水课”本质是教学内容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脱节,形成“教育时差”。具体表现为:

教学素材陈旧:计算机系用2008年系统运行教学软件(案例需2016年数据),建筑系教材制图案例用2003版AutoCAD,广告学学报纸排版(行业早转向数字媒体),医学生教材更新周期5年,远落后于医学指南1 - 2年的迭代速度(如肺癌治疗从化疗到靶向、免疫治疗的七版更新),学生需在B站自学最新知识。
教学方式落后:老师用2003版本PPT,字号小如蚂蚁搬家;分组汇报成“学生给自己上课”(一学期一半课程轮流演示),老师不点评(抽学生互评),课堂沦为“PPT培训课”,学生开发“代做PPT生意”。
考核形同虚设:考试前划重点直接给答案,学生十天背完一学期内容;平时课堂纪律散漫(老师讲错不纠正,学生开小差),考试把关不严(背重点就能过)。
三、成因剖析:多方因素交织的复杂困局
(一)教师端:科研压力与教学评价失衡
科研导向的考核机制:高校教师工作量考核中,科研(论文、项目数量)可量化为数字,教学仅算课时量,课上够时间、无事故即可交差。“非升即走”政策下,青年教师为保住教职,只能“摸鱼上课,玩命科研”,如某985大学青年教师面临六年考核压力,只能压缩教学精力投入科研。
教学挑战性与报名量的矛盾:开设高难度课程可能“流拍”(学生不选),导致教学量不达标。如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永和开设Python课,因学生怕不及格不敢选,只能留作业代替考试,学生还抱怨作业难,反映出教师在教学创新与学生通过率间的无奈。
(二)学生端:功利需求与学习态度偏差
学分导向的选课逻辑:学生为高效获取学分,追捧“上课不点名、作业少、期末给分多”的“水课”,开发“水课性价比排名”,甚至总结“水课秘籍”(不让老师记住名字、利用上课时间做其他事)。选课成功后,代课群应运而生(明码标价5 - 20元/节),学生与老师形成“双向奔赴”的应付模式。
考研出国需求的影响:部分大学为提高考研率、留学率(作为就业政绩),要求教师放宽考核标准,让学生有好看成绩单,进一步助长了“水课”风气。
(三)管理端:制度设计与资源分配问题
教学评价机制缺失: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估(如过程性考核不足),考试把关不严(划重点直接给答案),导致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质量的压力。
资源投入与更新滞后:教材、软件等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,反映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不足,难以满足知识快速迭代的需求。
四、破解困境: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
(一)教师层面:重塑教学动力与能力
优化考核机制:提高教学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,设立教学奖励基金,对“金课”教师给予额外激励,平衡科研与教学压力。
加强教学培训:开展教学方法培训(如项目式学习、案例教学),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,提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,避免“PPT搬运工”式教学。
(二)学生层面:引导学习观念转变
加强学风建设:通过入学教育、学业辅导等方式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,认识到学习是自我提升的过程,而非单纯获取学分。
建立学习共同体: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,开展互助学习,减少对“水课”的依赖,主动获取知识。
(三)学校层面:完善管理与资源保障
严格课程管理:建立课程评估体系,定期审查教学内容,淘汰陈旧课程,引入行业前沿知识;加强考试监管,增加过程性考核(如课堂表现、作业质量),杜绝划重点现象。
加大教学资源投入:及时更新教材、软件等教学资源,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,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;设立教学创新基金,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项目。
(四)社会层面:营造重视教育质量的氛围
改变评价导向:社会舆论应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,而非仅看重考研率、留学率等数字指标,促使高校回归教育本质。
加强行业合作:高校与企业、行业协会合作,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接轨,减少“教育时差”。
“水课”现象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破解这一问题需要教师、学生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,构建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,让大学课堂真正成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殿堂。

作者:杏彩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彩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