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摩预测:中国下半年将掀“人形机器人热潮”,全球产业格局或生变
日期:2025-07-24 15:53:42 / 人气:43

美东时间周二,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,预测中国将在今年下半年迎来人形机器人的“广泛采用”,并指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正逐步扩大,与美国等国家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。这一判断基于对中国政策支持、商业订单落地及市场需求潜力的综合分析,引发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。
一、下半年应用落地加速:从政策到市场的双重推动
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明确指出,“中国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”,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两点:一是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;二是近期中国已出现多笔大额商业订单,验证了市场需求正在快速释放。
政策与市场的“双向奔赴”:
• 政策端:北京市发改委今年初发布的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,到2027年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,形成量产产品超50款,并在科研教育、工业商业、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100项规模化应用,量产规模突破万台,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这一政策目标凸显了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,也为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明确方向。
• 市场端:近期中国已出现多笔标志性订单。例如,深圳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(上海)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.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;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国移动1.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项目,创下行业最大单笔交易纪录。这些订单不仅验证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潜力,也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实际应用数据,形成“研发-应用-迭代”的良性循环。
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强调,“机器人模型需要大量训练数据来提高成功率和效率,推动应用并从实际场景中收集数据,是研发和应用协同发展的关键”。中国市场的快速落地,有望加速技术迭代,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。
二、领先优势扩大:从规模到创新的全面领跑
摩根士丹利在5月的报告中曾指出,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、类人机器人领域已占据主导地位,且与美国的差距正在扩大。此次报告进一步预测,到2050年,中国可能将有3.023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,而美国仅为7770万个,中国的领先优势将从规模到技术全面凸显。
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的“正反馈”:
• 嵌入式AI的强力支撑:摩根士丹利产业研究主管评论称,“中国对‘嵌入式人工智能’的支持力度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得多”,这种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技术研发和资本形成。例如,中国在AI芯片、传感器、算法等核心领域的布局,为人形机器人的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• 产业链协同的规模效应:从北京市的行动计划可以看出,中国正着力构建完整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,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、中游整机制造和下游应用场景。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模式,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,还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。
相比之下,美国虽然在基础研究领域仍具优势,但在产业化速度和政策协同性上稍显滞后。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,中国在政策引导、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上的“三位一体”模式,正在逐步拉开与美国的差距。
三、全球市场展望:5万亿美元蓝海与中国的角色
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50年,全球“类人机器人市场”价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,机器人数量接近10亿台,其中绝大多数将用于工业和商业场景。这一市场规模的预测,基于对劳动力替代需求、生产效率提升和技术成熟度的综合判断。
工业与商业场景的“主力军”地位:
• 工业制造:人形机器人可在汽车装配、电子生产等环节替代重复性高、危险性强的工作,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。例如,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已在工厂中承担部分装配任务,未来规模化应用后有望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。
• 商业服务:在物流仓储、零售导购、酒店服务等领域,人形机器人可承担搬运、咨询等任务,优化服务流程并降低运营成本。中国移动此次招标的人形机器人代工项目,正是瞄准了这一场景的需求。
家庭场景的“长期潜力”与“短期瓶颈”:
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50年,仅约10%的人形机器人将用于家庭环境,高昂的价格仍是主要限制因素。目前,一台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的售价仍高达数十万美元,远超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。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,家庭场景的市场潜力有望逐步释放。
四、挑战与机遇并存: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的关键期
尽管前景广阔,但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:
• 技术瓶颈:人形机器人的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能力仍需突破。例如,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、人机交互的自然性等方面,现有技术仍无法完全满足商业化需求。
• 成本控制:核心零部件(如高精度传感器、AI芯片)的国产化率仍需提升,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对外依赖。
• 伦理与法规:随着人形机器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,如何制定合理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,确保其安全可控,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然而,挑战背后亦蕴藏巨大机遇。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、完整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,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。未来几年,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应用场景拓展,中国有望从“跟随者”转变为“引领者”,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。
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清晰的信号:抓住下半年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,加速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推广,将有助于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(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、整机制造商、系统集成商),或是分享这一波“人形机器人热潮”的有效途径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斗鱼之困:盈利表象下的重重危机08-26
- 什么困住了赵露思?08-26
- Databricks:700 亿融资引爆硅谷...08-26
- 赤脚健身:返璞归真的健康新选择08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