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未填 “清北” 引群聊解散:教育初心与功利化的碰撞
日期:2025-07-09 21:11:12 / 人气:4

近日,“江西瑞昌一中某老师因 3 名学生未填报清北而失望解散微信群” 一事,将高考志愿填报背后的教育理念冲突推向公众视野。这场看似简单的群聊解散风波,实则折射出当下教育领域中 “唯名校论” 与学生个体意愿之间的深刻矛盾。
事件始末:一场志愿填报引发的 “决裂”
涉事的微信群名为 “清北团队合作群”,包含 22 名成员,均来自瑞昌一中 22209 班 —— 这个由尖子生组成的 “志远班”。据网传聊天记录,该班 3 名学生包揽年级理科前 3 名与文科第 6 名,本被老师寄予冲击清北的厚望。但这 3 名学生最终选择了其他名校的热门专业,而非清北的冷门学科。
老师在群内表达了强烈的失望:“本以为可以完美收官,但这 3 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,不听劝告,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。” 随后宣布 “以失望解散此群”,并自认 “班主任教育的失职、职业教育的失败”。
校方在 7 月 7 日的情况说明中称,涉事教师漆某芳已作出深刻检讨,学校已强调 “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学生志愿填报”,并向学生及家长致歉。目前 3 名学生已按意愿完成志愿填报。
多方视角:理解与争议的交织
学生:无法抹除的三年付出
一位知情同学向媒体透露,这 3 名学生分数虽能上北大医学部,但因不感兴趣而放弃,其中一人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工科专业。该同学强调:“网络上很多人只是一味网暴,不想因为报考这件事就彻底抹除老师这 3 年来的付出。”
在他的描述中,漆老师教学严谨、关爱学生,“压缩休息时间时始终陪伴在旁”,其 “学校大于专业” 的理念虽与学生想法有别,但 “真心想让我们考好” 的初衷显而易见。该班 50 名学生中 40 余人超 600 分,100% 能上 211 高校,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师生共同的投入。
网友:教育不应沦为 “功利游戏”
舆论场呈现明显分歧: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将学生视为 “功勋章”,违背教育本质;也有人理解老师多年付出后的失落,认为 “清北情结” 背后是小地方学校对荣誉的渴望。
有评论尖锐指出:“真正的教育失败,是从把学生当功勋章开始的。” 更多声音则支持学生 “按兴趣选专业”,认为 “与其上清北冷门专业,不如选其他名校热门专业”。
专家:“清北崇拜” 是系统性困境
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,此类现象并非个例,而是全国性的 “唯名校论” 缩影。在部分地区,重点中学的清北录取人数直接关联校长职位稳定、教师评优奖励,形成 “以升学论英雄” 的评价闭环。
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则认为,事件本质是 “两种评价体系的冲突”:社会对名校的过度追捧,最终将学校和老师裹挟其中,“不能简单批评学校和老师”。
深层反思:教育评价的突围之路
瑞昌一中作为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,近三年有 6 人考入清北,“高考大户” 的标签使其深陷 “清北率” 的光环与压力。这种压力传导至教师层面,便演变为对顶尖学生的 “清北执念”。
但教育的终极意义,在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3 名学生放弃清北冷门专业、选择兴趣领域的决策,恰恰体现了新一代对 “个体价值” 的重视 —— 他们不再将名校光环置于个人发展之上,而是更关注专业前景与自身兴趣的匹配度。
此次事件也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契机:当社会不再以 “清北录取数” 论英雄,学校能摆脱升学指标的桎梏,教师能回归 “育人初心”,学生才能真正拥有自主选择的底气。毕竟,教育的成功从来不是 “批量生产名校生”,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发光发热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关于特朗普威胁 50% 铜关税,这...07-09
- 滚装船火灾烧出国际航运业困境:...07-09
- “库克接班人” 官宣退休,曾主导...07-09
- 学生未填 “清北” 引群聊解散:...07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