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龙三日战:一场卡车与新势力的舆论攻防战
日期:2025-08-04 12:42:34 / 人气:28

当理想 i8 的发布会灯光熄灭,那段让 8 吨重卡驾驶室倾倒的碰撞视频,已经为这场商业舆论战埋下了引线。拥有 71 年历史的乘龙卡车或许从未想过,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布会的背景板。连续三天的海报反击,从 “被摆了一道” 到 “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”,这家传统车企用最朴素的语言,打出了一套精准的舆论组合拳,也让整个汽车行业看到了新旧势力碰撞时的话语体系交锋。
从背景板到主角:乘龙的逆袭式发声
7 月 29 日的理想发布会上,乘龙卡车的方向盘标志在碰撞视频中清晰可见,如同被推上舞台却无人介绍的配角。理想汽车或许以为这只是展示自身安全性的道具,却忽略了 115 万卡车用户背后的情感联结。当网友开始质疑 “乘龙卡车怎么这么不禁撞” 时,这家传统车企的反击序幕正式拉开。
7 月 30 日的 “被摆了一道” 声明,是防御性的澄清;7 月 31 日的侵权声明,上升到法律层面;8 月 1 日的《致乘龙卡友的一封信》,完成了情感动员;8 月 2 日 “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” 的海报,则将舆论战推向高潮。这套递进式打法,完美复刻了危机公关的经典路径 —— 从事实澄清到情感共鸣,再到价值输出。尤其那句 “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”,既回应了理想汽车的品牌名,又点出了卡车用户最关心的核心诉求,堪称教科书级的文案反击。
更精妙的是乘龙对传播渠道的把握。在抖音账号从 30 万粉丝飙升至 42.5 万的过程中,卡车司机们的真实留言成为最佳佐证:“我的乘龙开了八年,撞过护栏驾驶室都没变形”“上次追尾大货车,人一点事没有”。这些带着柴油味的真实声音,比任何公关话术都更有说服力。
理想的失算:从技术炫技到信任危机
理想汽车最初的算盘或许很简单:用极端碰撞测试彰显安全性能,就像手机厂商摔碎屏幕证明抗摔性。但他们低估了两个变量:一是重卡与乘用车的行业隔阂,二是卡车司机群体的情感认同。当 8 吨卡车被塑造成 “不堪一击” 的形象时,伤害的不仅是乘龙的品牌,更是一个职业群体的安全感。
股价的连续下跌成为最直观的市场反馈。从 7 月 29 日发布会后美股跌 6.2%,到港股单日蒸发 330 亿港元,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表达了对这场营销的质疑。李想新开的抖音账号更成了舆论漩涡,“敢不敢让 CEO 们亲自对撞” 的调侃,暴露出消费者对这种 “炫技式安全” 的不信任。
理想的辩护逻辑存在明显漏洞:第三方测试机构的专业性不能掩盖测试场景的非典型性。正如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的,小车与重卡的碰撞缺乏国家标准,速度、角度、车型状态的任何微小差异,都可能导致结果天差地别。理想试图用 “极端安全” 证明产品力,却陷入了 “为了证明安全而制造不安全” 的悖论。
没有赢家的战场:营销伦理的边界思考
这场舆论战中,看似乘龙卡车收获了关注度,理想汽车遭遇了信任危机,但本质上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价值观碰撞。新势力车企习惯用 “颠覆式营销” 打破常规,却容易触碰传统行业的底线;传统车企擅长用 “可靠性叙事” 维系用户,却在新媒体时代显得保守。当理想 MEGA 被制成游戏 MOD 在虚拟世界反复 “撞飞卡车” 时,这场商业纠纷已经演变成全民娱乐的符号。
乘龙卡车的胜利,在于守住了 “安全” 这个行业根基。对卡车司机而言,驾驶室不是营销道具,而是移动的家;对理想汽车来说,安全不该是碰撞视频里的视觉冲击,而应是日常行驶中的默默守护。正如乘龙最后那张海报所言 “龙的脊梁,无惧挑战”,真正的行业竞争力,从来不是靠踩低别人彰显自己,而是在各自的赛道上持续精进。
当喧嚣散去,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: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汽车营销该有怎样的伦理边界?当新势力遇上老江湖,除了碰撞与对抗,是否存在更具建设性的对话方式?或许正如汽车圈 KOL 们建议的,再撞一次未必能解决问题,但学会尊重每个品牌背后的用户群体,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开始。
作者:杏彩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斗鱼之困:盈利表象下的重重危机08-26
- 什么困住了赵露思?08-26
- Databricks:700 亿融资引爆硅谷...08-26
- 赤脚健身:返璞归真的健康新选择08-26